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育技术 >
教育技术

你懂瓜的心吗?

发布时间:2012-04-20 00:00:00   来源:    浏览: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观点:

  “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53条p153

 案例:

那天,我和女儿出行,巧遇一位发小,他晚婚晚育,也带着孩子走在路上。闲聊中我发现,他的孩子一直紧锁眉头,不愿说话;起初我还以为孩子生病了,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没生病,只是不想去练习钢琴。孩子的爸爸觉得已经交了学费,钢琴老师说:“做什么都得坚持!”,他就硬逼着孩子练习,这不正走在路上,就碰见了我。孩子紧锁双眉揪成一团的小胖脸,跟他父亲热情洋溢充满皱纹的老瘦脸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的心着实被震撼了好一阵子。

“他说他想去草地里玩,一个人也行,只要不练琴。我说练习钢琴多好哇,那么多小朋友都在练;他又说他手疼,我说手疼可以歇一会儿么,爬树就不手疼了!挖土就不手疼了!玩那些啥时候都行,练琴可得现在抓起!钢琴老师都说了,5岁是最好的起点,再艰苦的练习,只要坚持都会有收获。再说,钱都交了,三千元一年,孩子小,我和他妈都贴了好几个双休日来陪练,不能停,一停就全赔了。再说,当时,让他挑,他也没说不练,……”我的孩子也是去参加特长培训的,也是乐器;一时间,眼前晃动着他那张唾沫飞溅的脸,耳边环绕着他说的这些话,我倒是真的没了主意,一时间陷入了沉思: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那样的自然而然,理直气壮,可是,听着怎么就不是个味呢!?

可以想见,作为父亲的他,一方面内心深处隐隐作痛,因为孩子的表情说明孩子是痛苦的,做为父亲他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他又身不由己地去迎合世俗的要求。(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参加特长训练了,自己家的怎么也得参加一项,而且一定要有投入就有收获,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尽管他客观上做出以大欺小,家长专制,强迫小孩的举动,为了平息内心的不安,还要在这里拼命的为自己的正确做法找依据,并且期望同是家长的我给予有力的支持。我读懂了他的意思,可是我却做不到。

我的女儿也曾经惰于练习,我甚至认为她不喜欢,就没有督促;可是后来,我亲耳听见她对别人说她喜欢这个特长,就又让她去。她想睡懒觉,又说不想去,我就坚决地要求她去,并把她对别人说过的话重新提出来,要求她说明为什么,尽管她不太高兴,但还是同意了。接接送送,一路走到今天,中间是磕磕碰碰,但一直在坚持。女儿现在很少说不想练,谁问她,她都会说喜欢;而且练多了,可以表演,她很有成就感。为了增加她练习的动力,我甚至把手机闹铃换成她的练习曲,这让她感到特别自信。可以说孩子的练习多少掺入了我这个做妈妈的个人意志,也可以说是逼迫,现在想起来,确实有那么一些逼迫的意思;但仔细想来,那其实是对孩子偷懒的一种鞭策,不是明知孩子不喜欢的而强加于孩子的逼迫。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还小,自己做不了主,需要大人来定学什么。殊不知,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欢,就算他练习很多,甚至达一定的程度。可是,一旦放下,他会选择完全忘记,因为在他眼里,那段时间原本是可以更快乐的,却变成那么的单调和枯燥。我还知道一位家长,辛辛苦苦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练琴,从小学到高中,从春季到冬季,孩子的琴也练到了中级水平,可是,现在却不练了。问起原因,家长说学费涨价太贵;问孩子,孩子说学习时间不够,要升学就得努力拼搏,就要选择放弃练习。说这话时,孩子一脸的兴高采烈,绝对是一种不吐不快的轻松。

对于坚持了很久的特长,这个孩子想了想,说原来不喜欢,现在是不太喜欢,或者说一般般吧;我问为什么呢,他说觉得自己总是没玩够。我好奇地要求这个孩子弹一曲,他说好吧,没问题。听着他的琴声,曲子很熟,钢琴的声音很准很好听,但是却明显地缺乏一种感觉,是什么呢?我想了好一阵子,跟卓越的钢琴表演相比,他的演奏缺乏的是爱的激情,没有爱的演奏怎么可能打动观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孩子的练习如果仅仅是一种机械的重复操作,不是为了实现一种美丽的绽放抑或是快乐的释放,不是他(她)们真切动情的追求,当然也就不会有激情四射的感染力,那就只能是失败的练习!而失败的练习又能成就什么呢——失败的投入和失败的收获。人们对待痛苦,一般都会选择忘记。所以,被强迫的童心明智地选择了放弃和忘记。强扭的瓜不甜,强扭的人得到不甜的瓜,是因为不知瓜的季节,因为不是瓜的朋友,更因为不懂瓜的心!


上一篇:“名优课堂”听课心得
下一篇:催开绽放的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