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网络备课 >
网络备课

沁园中学三案设计九年级物理 重力

发布时间:2011-11-30 00:00:00   来源:    浏览:

年级 :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题:  重力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2011.10.11  主备人: 李振霞    审核人:陈海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流程

导航台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环节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1.阅读教材,列举生活中有关重力的例子。

2.同学试着拿起书桌上现有的不同物体,感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并交流感受,发表观点。

3.提出猜想,分组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器材

4.实验完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

5.重力的方向

根据自学感悟,自制重垂线,对重力方向发表自己的观点

6.协作交流,进一步体会重力方向

7.讨论、思考、发表观点

8.动手找形状规则的直尺、教科书的重心

[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引导阅读教材

播放课件:星体的运动

提出猜想:重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G=mg

g =9.8N/kg

g是物体重力与质量的一个比值,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 是一个定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g 的值会有所改变。

强调:竖直向下

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

设疑:若想知道我们班的窗台是否水平,设计怎样的一个仪器完成?

播放杂技“转盘”

设疑:要想让转盘转得更稳,支棍的位置如何?

设疑: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哪?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的存在

视频:太空的失重状态

g 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合作交流环节

针对(3),根据猜想分组动手实验探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针对(8),协作讨论,动手验证猜想,做汇报

听取学生汇报,及时交流看法和观点,给予适当补充说明,做最后总结

悬挂法找重心

展示点拨环节

1.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2.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

3请同学们双脚分开站好,大家可以稳稳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不动,只让你抬起一只脚,还能站稳吗?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走钢丝的演员为什么要握一根长杆?

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巩固达标环节

1、跳高运动员跳起腾空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重力的大小可通过     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它的挂钩上,当物体   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图为空中飞行的铅球,请分析小球受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 引导探究。

力图避免“灌输”式教学,每个结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探究过程。在重力大小教学中,教师设置疑问,引导猜想,自然引出课本中的探究活动,留出思维空间,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大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点。

3 启发诱导

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动口说。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开始的,在本节课中对力的方向,通过观看、联想,以生活感受而动口说,使他们热情高涨的参与师生间的共同讨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上一篇:沁园中学三案设计七年级英语Unit 4 第三课时
下一篇:沁园中学三案设计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