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精品案例 >
精品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

发布时间:2011-11-30 00:00:00   来源:    浏览:

一、案例背景:

“先学后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在我校已试行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2、教材分析: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美籍华裔作家夏华苓的一篇记叙性的散文,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文章记叙的是作者1988年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被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杀害的南斯拉夫人民的活动通过记叙人们冒雨参加悼念活动再现了47年前残酷的一幕,以300名被杀害的孩子的呼喊为题,以“美丽”和“沉重”为主题词,表达了作者和其他善良的人们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共同心愿。
  这是一篇以悼念活动为主的文章,作者正是借助这种的活动引导读者能正确地对待历史、正确对待战争,并且清醒地明白新的战争危险仍然潜伏在身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极好教材。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叙性散文欣赏能力,对事物有了一定分辨能力,在其他学科中也了解到有关战争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接受了许多有关战争方面的教育,都为学习本课积累了很好的学习因素,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建课案例及反思:

   初建课课堂实录:

师:战争带给聂华苓“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的大声疾呼,提笔写下这篇文章时,她不禁引用了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段话作为题记。让我们先把这段题记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沉重”又“美丽”,为什么萨特会有这样矛盾的感受?通常来说,题记是正文的灵魂,引文与正文往往在观点与情感上也是一致的,在文中作者也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作者的感受也是这样矛盾,这都是为什么呢?仔细阅读文章,结合课文内容,你肯定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有自己的深切感受。

 (学生默读,圈点批画,写出自己的感受后全班交流)

 1: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2:我读到“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的班级……最后一声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地方。”我心里感到很难过,他们比我们还小。

 3:他们还杀了普通的劳动者,这个记忆很沉重。

 4:那些人死亡之前写的那些话,让我觉得他们死得很可怜。

 5:在萨特那段话的最后写了“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想那“整个民族的英勇”就是萨特心中美丽的记忆。

 6: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老师说的那句话:“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是一个老师在枪口下的宣言,他英勇无畏,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让所有人永远记住,法西斯是无情的,是残忍的。我觉得那个老师很美丽,他不怕死,很英勇。

 7:我也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他是想告诉孩子们,生命虽然如此痛苦地结束,但是要以血的代价告诫人们,我们要热爱和平和祖国,临死不屈,反对战争。

 7:还有那些遗言,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人,这是美丽的。那些孩子们在临死前,依然惦记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虽然惦记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足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朋好友的感情。这点我很感动,我们平日里对待父母有些冷漠,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不安哪!我认为不要等到临死前,才知道与父母之间无价的亲情。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却不向刽子手乞怜。正像萨特所说,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大多数同学谈的是“沉重”和“美丽”,谁再来谈谈你怎么看“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

 8: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 ……

师:当悲剧已成过往,战争也似乎走远时,作者用这样一句话表明了她对待历史的态度:“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文章第三部分的作家座谈会就像是当代人对历史种种态度的缩影,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所代表的正是二战中罪恶深重的日德两国对待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现在,老师再为同学们介绍一篇文章,看完以后,请你结合课文和这篇文章,对这样两种态度分别说说你的心里话。

 

(投影出示同类文章)

 1: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而且是自私的狡辩。

 2:我认为把南斯拉夫的屠杀和南京大屠杀拿来比较写,印象很深。南京死了三十万人,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德国、日本人太残忍,我非常同情死去的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他们是无辜的。

 3: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中国人在这里提到南京大屠杀,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让子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让日本人的内心感到无地自容。

 师:是啊,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是鲜明的,对吗?人们爱好和平,不会忘记历史,不会让悲剧重演。

 

    反思:

 像《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文章应该是极易抓住学生的,可以说,这是一篇能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好文章,因此,初读时学生就很喜欢,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面对这样的课堂反应,作为教师如果接下来还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领读、导读,难免会压制住学生最初产生的阅读兴趣,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高度集中和压缩,设计了把握主线、自由品读的环节,利用发现“沉重”与“美丽”、“历史”与“现实”、“悲哀”与“美丽”、“真实”与“荒谬”这几组矛盾统一的关键词语作为品读理解的突破口和线索,让学生广泛而自由地循着这条主线去仔细发现,畅所欲言。这样一来,就如同“带着镣铐的舞蹈”,美丽又合拍,既避免了东拉西扯的所谓放开,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大大提高了课堂阅读效率。

下去和同教研组成员评课时,大家也给我提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王小英老师说文中提到的“沉重”又“美丽”、“真实而荒谬”自然是矛盾的,教师不要提示,让学生去文中找矛盾之处,再结合文意去“化解自己所发现的矛盾”,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赵清茹老师说学生学过历史,对日本的侵华行径、还有国与国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等有一定的了解,可让学生结合所了解的有关事实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重建课案例及反思

 重建课课堂实录:

    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请大家自习看看课文,我觉得文中似乎有着很多矛盾的地方,你们有这种看法吗?

    生:有

    师:既然有就不要藏着掖着,睁大你们的眼睛在文中找找那些矛盾的地方。

    生1: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生2: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生3: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生4: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师:不错,你们找出了这么多有矛盾的地方,大家最想揭开的是哪个矛盾呢?

    生:“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个矛盾让我们很想最先揭开。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这些矛盾吧。

    生:齐读

    师:现在请男同学在文中找找文中写历史的内容,女生找文中写现实的内容。

    男生女生纷纷举手,读出了自己找出的内容。

    师:我们找出了历史和现实的画面,请你们仔细读读这些内容,看看它们美丽在哪?悲哀在何处?真实和荒谬又从何说起呢?

     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得出结论:悲哀在于罪恶的枪声,血腥的屠杀;美丽在于面对枪口的英勇和不屈,在于今天成千上万的人们悼念那些遇难者~~~~~

    师:是啊,这样看来,文中一点都不矛盾,读到这里,如果让你对着世界喊出此时最想说的话,你想说什么?请你放开喉咙喊出来吧。

生: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再也不要有战争了。

师:走出战争的阴霾是人类永远的美好愿望,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会发现即使是今天,那些不和谐的音符也还时时会奏响在人类社会,二战带来的惨痛教训难道还不够沉重?和平与幸福怎么就那样的难以企及?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

 4: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国,还实行愚民政策,否认这段历史,修改教科书,也就是“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现在我真切地体会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谁否认过去,谁就在冒重蹈覆辙的危险。

 5:南京大屠杀是血淋淋的事实,居然还有人否认它。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日本人是丑恶的,它也让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用智慧和科技武装我们的头脑,强大我们的国家。

 6:前些日子我读了关于侵华日军介子气毒害现在中国人的报道。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们还可以杀人,多可怕。从报纸上描写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我可以遥想当年被毒害的无数中国人的惨状。再不要有战争了,它留给人类的痛苦太长了。

 7: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的儿童让我想到伊拉克的儿童。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血淋淋的样子,还有那么小都拿着枪,我感到真可怕,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环境里,真好。我一定会更珍惜它。
  生8:我想对布什说:我们不要战争,为了伊拉克人民,为了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请撤军吧!我还想对沙龙说:相煎何太急,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走向和平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啊!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硝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反思:这是一个让我开心的环节,老师避开了繁琐的提问,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男生和女生的合作探究中,孩子们自然顺畅地陶醉在文字中,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文章的主题,去感受作者的思想。

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事实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课堂内外学习的成果在这里得以充分地展示,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四、收获反思:

这是一篇适宜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好文章,它所体现的对历史的牢记与反思无疑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好的影响,所以,在课堂的延展阶段我逐步把学生的关注点推出课文,推向了当代世界,把从文中获得的感受与自己平日积累的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结合起来,大胆阐发自己的观点,使其在课堂上收获到胸怀天下的感觉,树立起和平至上的正确观念。从课堂实际收效来看,学生们情绪激昂,发言热烈,甚至让我这个课堂上的老师也深受感染。

结合我校的课改模式,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合并同类项》案例研究
下一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