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精品案例 >
精品案例

《台阶》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1-10-21 00:00:00   来源:    浏览:

一、 案例描述:

《台阶》是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以儿子的视角深情叙述了父亲的一生: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房子盖成了,父亲却老了小说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教学流程”。

1、整体感知,了解父亲

熟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完成之后以 “台阶是父亲的_________和“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_____________”为句式各说一句话来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把握情况。

2、走近父亲,理解父亲

设计两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父亲这一中国传统农民形象骨子里的谦卑和劳动本色。

(1)有高台阶的屋子是父亲的理想,父亲为此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可当梦想实现的时候,他为什么反而处处觉得不对劲、不自在了?

(2)新房子建好之后,父亲只是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你能理解父亲的心态吗?

3、评价父亲

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说说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指导学生朗读、品味细节描写。如父亲的脚板、父亲的健壮、父亲的倔强、父亲的尴尬……

4、我的疑问

小说是以儿子的视角来深情叙述父亲的一生的,文章的题目换成我的父亲好吗?通过思考让学生理解文章命题的妙处(题目与材料、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

在议课的时候,听课老师一致评价此课设计的很精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父亲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非常准确、深刻。但同时也对课堂设计提出了异议——环节3和环节1、2有重复现象,建议以学来定教,即在概述文章内容后,直接结合细节评价父亲,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或理解不了父亲的谦卑和农民价值观,在环节2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父亲内心世界及农民本色。

我依照大家的建议对环节进行了调整,在另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上课。在完成一读的第二个任务时倒有意外的收获。请到第一个学生,他的答案是:父亲是一个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老实厚道、坚忍不拔、有志气、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亲的所有特点。我以为答案过于完美,显然不善诱发讨论,正踌躇如何引导,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对于父亲的“若有所失”学生们并没有提到,于是我把这个内容提了出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心态,学生经过讨论有了很好的理解:(1)父亲一贯辛苦劳累,砍柴、担谷、抽烟、拾砖捡瓦、挑水,生活很有规律,可他现在忽然无事可做,觉得空虚无聊。

2)父亲一辈子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现在房子盖好了,台阶高了,他一下子没有生活目标了,觉得没奔头,没劲。

3)父亲干了一辈子,年轻时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如今连水也挑不动了,他失去了生机、活力,觉得自己没用了,没价值了。

有一个学生的发言特别精彩:我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话“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干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两位老父亲如此的相似,其实每一位父亲都是这样,为家庭为生活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我适时进行引导学生关注老年人:他们奋斗了一辈子,在老境颓唐之时,内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关爱老人吧,让他们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时,得到一些温暖吧!

  到此,我自感营造了一个感悟亲情的高潮。真希望能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体贴、懂事了?如能这样,这段时间的教学就不仅是教学上的收获,也算是对父母们的一种告慰吧!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风筝》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