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三个一”

发布时间:2011-11-29 00:00:00   来源:    浏览:

大家好!我所谈的只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称之为经验,有不当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导。今天我冒昧的说三句话:拿好一本书,上好一节课,留下一些空间。

拿准一本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给教材定好位,教材的编排决不是盲目的,教材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目标就要怎么定,否则会事倍功半。从初一到初三,语文教材的编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训练,如果不遵循规律,就会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至于课文的外延,那是在耕种好课文本身的一亩三分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来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千万不能课文还没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学中,我一直遵循新课标精神,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确立学期学习重点、课时学习目标,有序教学。

二是充分利用教材。我一直认为语文不需要做太多题,只需要适当接触一些规范的例文练练就行了,而其实课文就是最好的版本,而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以教材为蓝本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拿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课文来说,《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童趣》,这些课文每一篇里面都有很多阅读技能很有价值,需要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走一步》里有几个句子是铺垫的作用,课堂上就可以以此为例,帮助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这个概念,会用这种技能。结尾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中心,总结全文,也是一种技能。中间有一处景物描写句子,衬托人物痛苦悲伤的心情,也是一种技能。等等这样的例子课文里有很多很多,这里只是略举一例,抛砖引玉。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中都有一两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是有阶梯度的,把这些训练点串联起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学习之后,学生通过自学自读课为例进行落实,既不需要买资料,又不需要油印大量的试卷,那么何乐而不为呢?考试时所选的文章虽然是课外的,但所考查的能力点还是来源于课内的,而考试也只是借助考试这种形式考查学生解读一篇文章的最基本能力而已。也就是说,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阅读更多的文章,这也就是教材的价值所在。七年级下册语文里面有很多写作技能的渗透,而很多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是相互渗透的,这里也不再一一举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个人认为病句修改、仿句造句、情景对话等都属于语言表达的范畴,而这些都可以借助教材得到训练和落实。可以说,教材是一座真正有价值的宝库,包罗万象,涵盖面广,是需要珍惜的。

上好一节课,首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这节课有充分的准备,胸有成竹,既能灵活驾驭教材,又能灵活把握进程,课堂上既能关注细节,又有大气。其次是能有效组织学生,该当严则严,该放即放,与学生配合融洽、默契,既收得拢,又放得开。基础知识要让学生当堂掌握,避免课下无休止循环;阅读技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掌握,不要让学生认为阅读训练是“朦胧诗”,抓不住,摸不着,课上懵懵懂懂,考试马马虎虎,没有成就感;至于作文训练,课文里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多读、多品,多积累,写作方法让学生多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能让学生从无效的练习题里解脱出来,以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这样,学生的语文学得又轻松又高效。

总之要建构紧张有序高效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分心,有七分原因在教师,教师给了学生分心的时间和空间,师生的精神状态是相互影响的,我们要以自己昂扬的精神感染学生,而不是被学生的萎靡不振所牵制。

多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就是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凡事抛给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一开始就直接断了学生依赖你的念头,或者让学生知道依赖你是没有好下场的,你的答案会害了他。不过前提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给他们设置高度适中的问题,使他们探探脚能够到,不然思维连连受挫,他们就会没有兴趣。有了正确的估价,还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时间,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快速的思维习惯,有时候,时间越长,思维反而越不集中。当真正放手相信学生的时候,学生是会给我们很多惊喜的,并且学生思考的过程,有时也是复习旧知识、旧方法,搜索知识体系,理解消化知识的过程,我们有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我始终遵循新课改理念,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画龙点睛的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是给予点拨和指导,是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

最后,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团结协作,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是制胜的法宝。大家集思广益,各出妙招,思想和思想在碰撞中变得厚重,灵感的火花在交流中擦亮,智慧的力量在探讨中凸显,课改也只有在合作的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上一篇:运用新课改模式,提高学生能力
下一篇: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