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精品案例 >
精品案例

八年级上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

发布时间:2011-11-30 00:00:00   来源:    浏览:

一、案例背景:

  1)自从9月份来到我校以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我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可是由于自己长时间习惯了那种随性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课堂上,常常是自己讲得多,学生说的少,自己呈现的多,学生参与的少。随着在我校时间的越来越长,不断地听同事们的课,与大家交流,也得到了同事们的多次提醒,我才渐渐了解并尝试这种模式,在运用中,也不断地体会到这种模式对自己的巨大挑战,对学生的巨大期望,也深深体会到这种改变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带来的巨大空间。尤其是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节课中,我的感受更加的深刻。

2)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而《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但是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挚的怀念。由于是回忆性散文,所以文章存在着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对阿长的厌恶憎恨,而是写作时的眼光,对阿长深深的怀念。而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的怀念的情感在文中表达的很含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作者隐藏在憎恶背后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初建课案例及反思:

初建课课堂实录:

师:鲁迅是大家都熟知的大家,关于他,大家了解些什么呢?

生:在自己46岁的时候,专门撰文写自己的保姆,而此时保姆阿长也去世30年了。那么,他会写保姆的什么事情呢?请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详写的是什么?

生: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师:大家发现的很仔细,那么,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阿长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阿长是个很不幸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师:面对这样的阿长,你发现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是对阿长怎样的感情呢?

生1:怀念。

生2:憎恶。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略。

师:那么,这两种矛盾的心情是怎么整合在一个人物身上,怎么整合在一篇文章中的呢?

生:最初的时候,作者确实对阿长充满了憎恶,可是后来因为“买山海经”,作者对阿长尽释前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怀念她。

师:既然文章写得最详细,那么让我们来朗读“阿长买《山海经》”部分,你觉得,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生:(1)我想“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更何况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他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师: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生:(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是,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是,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师: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生:(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还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物。”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这书不仅是“我”渴慕的、过于念念不忘的,而且还代表一种热爱和关心。

师: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一下本节所学。

1、给下列生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阿长  疮疤  诘问  惧惮  震悚  粗拙  憎恶  絮说  惶急  惊骇

2、有感情朗读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3、在你的童年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反思:

这是我最初理解的我校教学模式,一环扣一环,知识性、目标性很强的让学生来整体感知、理解感情、重点研读。可是,上这样的课,也常常会有很沉闷的感觉,师生都好像在猜心思,老师想着怎样使学生尽快知道最准确的答案,学生想着,老师想让我说什么?隔着教科书,我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检测的时候却发现,学生字词、内容掌握一般,特别是让学生解读一篇类似课外文章时,发现学生根本不知用课堂上传授的技巧,眼前的一切让我不得不静心思考。看似满满当当、忙忙碌碌的一节课,学生的语文能力究竟提升了多少呢?

三、重建课案例及反思

重建课课堂实录:

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思考后在八年级五班指导学生学习新课《阿长与<山海经>》:

师:在我们小时候,身边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以此导入新课)

(同学们准备后讲。)

  师:同学们,原来,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都有着很值得怀念的人呢?想不想知道鲁迅小时候陪伴他成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是谁呢?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作者情况?

  (学生抢答)

师:鲁迅记忆犹深的、深深怀念的阿长,是个怎样的人呢?你发现了吗?

(学生抢答:阿长粗俗、迷信、很关心鲁迅等。)

师:大家都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从阿长的事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的不清楚,那可能是我们对事件的梳理不够完整。那么,我们漏掉了什么呢?

生1: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

生2:还写了她的睡相,

师:那么,这些是你对阿长的认识又有了哪些呢?

(生思考后补充回答)

师:大家发现的很全面,你知道吗,写这篇散文的时候,阿长已经去世30年了,鲁迅本人也已是46岁的人了。那么,在写这篇文章时,作者一定和我们大家刚刚在讲到自己的童年一样,是充满着深深的怀念的。可是文章中,却一直使我们感觉到的是对阿长的憎恶。直到什么时候,这种感情才发生了变化?

生:阿长给自己买《山海经》后

师:大家说的很好,那么接下来,咱们来一起欣赏这一部分。

(生朗读这一部分)

师:你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呢?

生1:从“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看出,我觉得他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也不能帮我买到这本书。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生2: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我看出了我的惊喜,以及对阿长的感激。

生3:从“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是,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我看出此时,鲁迅对阿长已经是感激不尽,甚至是崇拜的五体投地了。

生3:从“这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珍爱的宝书。”我看出,在这本书里不光包含了我的渴望,也包含了阿长对我的关爱。我因为理解而更加珍视这本书。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对阿长深深地怀念,那么你觉得文章前半部分的大量篇幅一直在写自己的憎恶,直到最后才表露了怀念,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欲扬先抑

师:文章正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才使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回头来看,阿长的粗俗,不正是她卑微而可怜的身世造成的吗?阿长的迷信,不只是因为对生活朴素的希望,对鲁迅的真心爱护吗?阿长,倒真的是个令人同情的人呢。

师:除此以外,你觉得本文在写法上还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生1:详略得当,

师:那么文章最详细的是哪一部分呢?为什么这一部分,作者选择把他详细的写出来呢?

生:因为它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师:还有什么写法?

生2:描写传神。

师:你觉得文章的哪些地方写的非常传神呢?

生1:阿长的睡相,我觉得用“大“字,写的最形象,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那个夏夜的阿长。

生2:元旦前夜,阿长的细细叮嘱和元旦早上的惶急与欣喜,我觉得最传神,很好的表现了阿长的迷信与渴望平安。

生3: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我觉得写的很好,他的手势写的太形象了。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善于发现的人才会进步,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进步的。鲁迅眼中的阿长是这样的,那么著名诗人艾青笔下的保姆是怎样的呢?

(欣赏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而后的课堂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的课外阅读知识都掌握的非常好。)

反思:

在新改了课后,苏胜美老师说,这节课很流畅,学生听得很轻松,教师讲的很有思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心情轻松的愉悦的活动了,而且学生从充分的活动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活动是目的明确、兴趣盎然的,而不是没有目的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像上一节课一样。课程不是老师完全预设好的,而是简单而有序的,是尊重学生的感受到。而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随之而来,阅读与讨论的适时穿插,促成了知识掌握和情感的体验。

总结收获:  

    比较这两堂课,我发现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第一堂课我个人倒是站在了挺高的高度去要求学生,达到目标,学会知识,可是,这种老师过分预设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被老师的指挥棒来回指着,学生倍感疲于应付,毫无头绪。自以为问题我都出示的很清楚,要求也提的很明白,但实际上遏止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好氛围只不过是学生为了赢得老师的赞扬而做的迎合而已,教师事先精心准备的课文内容提示和精彩语句的点评引导,虽说是恰当的适度的,但学生脱离不了老师的“手掌心”,思维发展失去了空间,内心深处更不会震荡,是一节收获不大的影响不大的“好课”。

  第二节课我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感受,每一个环节的设置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随之而来,阅读与讨论的适时穿插,促成了知识掌握和情感的体验。

  这样的比较我在两个班里已经试行了几次,从结果来看,实行“先教后学”的班级没有什么大变化,而实行“先学后教”的班级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课堂状况明显改善,过去那种乱哄哄的场面不多见了,变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密切讨论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的多了,二是教师备课的压力大了,学生时不时提出让老师难以立即回答问题,我不得不学习了,课前准备的更充分了。

经过思索,我认为“先学后教“思想,不是要求“教”与“学”要有先后顺序,“先”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创造一个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课程学习氛围。而 “后”字则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过去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个性。

没有比较,就没有反思,没有尝试,就没有进步。正是通过又一次的改动和尝试,我才发现了自己以往的不足,也对我校的教学模式又多了一份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函数图象》案例研究
下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自我新形象》案例研究